上海交通大学张礼知/李浩/李美琪,最新Nature子刊!分子氧和黄铁矿合成高自旋表面Feᴵⱽ=O以实现甲烷选择性氧化!凌灿灿一作

2025.08.17 235

自然界启发的高自旋Feᴵⱽ=O物种合成策略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甲烷高效氧化。

2025816日,上海交通大学张礼知(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李浩李美琪凌灿灿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题为“High-spin surface Feᴵⱽ=O synthesis with molecular oxygen and pyrite for selective methane oxidation”的研究论文,凌灿灿为论文第一作者,李美琪、李浩、张礼知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DOI: 10.1038/s41467-025-63087-w

该研究通过在黄铁矿(FeS₂)表面构建硫桥连的双=Feᴵᴵ...Feᴵᴵ位点,模拟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sMMO),成功在室温和常压下驱动O₂形成高自旋(S=2)表面Feᴵⱽ=O物种。策略性移除桥接S原子创造了活性位点,通过瞬态≡Fe-O-O-Fe≡中间体促进O₂活化,实现O-O键均裂。所得Feᴵⱽ=O具有不对称扭曲配位环境,降低了晶体场分裂能,有利于未成对电子占据高能d轨道。该构型可通过氧转移反应将CH₄高效转化为CH₃OH,合成效率达TOF=27.4 h⁻¹,选择性87.0%,性能优于大多数常温O₂驱动体系,甚至超越多种H₂O₂介导体系。该工作为合成高自旋表面Feᴵⱽ=O提供了新方法,并揭示了金属自旋态调控在非酶促甲烷活化中的关键作用。

甲烷(CH₄)作为天然气主要组分,其高效利用既能作为能源密集型燃料和大宗化学品的原料又可缓解其温室效应。当前工业策略通过将CH₄重整为合成气(COH₂混合物),再经150–300°C温度范围和1–5 MPa压力条件下的费托过程制备液态烃(如甲醇CH₃OH)。然而,此类热驱动路线资本密集且依赖基础设施,难以适用于小型设施海上钻井平台或页岩气田等分散区域,导致CH₄运输的经济性问题燃烧放空处理。因此,温和条件下CH₄选择性氧化被视为化学领域的"圣杯"。但CH₄的非极性四面体结构赋予其高达439.3 kJ mol⁻¹C–H键解离能,显著阻碍其活化过程。故通常需采用强效且昂贵的氧化剂(如发烟硫酸、一氧化二氮、过氧化氢或臭氧),通过均相或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中心实现CH₄活化。

分子氧(O₂)是CH₄活化最绿色经济的氧化剂,为CH₄升级提供高性价比替代方案。但三线态O₂与单线态CH₄间的直接反应存在自旋禁阻特性,需超过100°C的反应温度克服自旋态失配以促进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界通过金属酶(如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sMMO)在常温下实现CH₄高效转化为CH₃OH:该酶利用双铁(II)中心活化O₂,促进O–O键均裂并生成高价铁氧(Feᴵⱽ=O)物种。尽管已投入大量努力合成非血红素双铁(II)配合物或在沸石/金属有机框架上固载双Feᴵᴵ中心以模拟sMMO功能,这些人造体系使用O₂作为终端氧化剂时,常生成中自旋态Feᴵⱽ=O,其反应活性显著低于酶促生成的高自旋Feᴵⱽ=O物种。

黄铁矿作为储量丰富、无毒廉价的含硫矿物(化学式FeS₂),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电化学与光伏领域。其表面具有丰富的5配位≡FeᴵᴵFeS₂表面Feᴵᴵ)通过硫原子桥连(≡Feᴵᴵ–S–Feᴵᴵ≡),成为理想的O₂活化双≡Feᴵᴵ载体。但FeS₂表面直接解离O₂形成高自旋Feᴵⱽ=O面临空间与能量双重挑战:首先,桥接硫原子的大原子半径会空间位阻O₂≡Feᴵᴵ–S–Feᴵᴵ≡位点的吸附;其次,成键硫原子产生的强配体场增大Fed轨道能隙,导致晶体场过度分裂,非预期地形成具有紧密电子对的低自旋≡Feᴵᴵ。这种电子构型进一步阻碍高效电子转移——该过程对裂解高能垒O–O键及后续高自旋Feᴵⱽ=O形成至关重要。解决这些挑战需精准设计双≡Feᴵᴵ位点的几何结构并精细调控FeS₂的配体场性质,这对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O₂解离及高自旋Feᴵⱽ=O生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该研究通过在FeS₂001)表面移除桥接S原子构建双≡Feᴵᴵ…Feᴵᴵ≡位点,可实现O₂均裂生成高自旋表面Feᴵⱽ=O,从而功能模拟sMMOO₂活化策略。研究采用综合理论计算与先进显微表征手段,系统探究硫空位如何影响O₂吸附活化行为、双≡Feᴵᴵ…Feᴵᴵ≡位点的晶体场对称性及高自旋Feᴵⱽ=O形成过程。通过评估室温常压下生成的高自旋Feᴵⱽ=OO₂为氧化剂选择性氧化CH₄CH₃OH的反应性能,旨在开发高效的非酶促CH₄选择性转化方法。

1| 双核铁中心氧吸附机制。(a) 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sMMO,蛋白质数据库1MTY)羟基酶组分中双铁(II)中心吸附O₂示意图。(b) FeS₂平面上双≡Feᴵᴵ表示材料表面)分布,展示桥接S原子对O₂吸附的空间排斥作用。

2| O₂活化和表面高自旋Feᴵⱽ=O合成的理论解析。(a) FeS₂(001)表面5配位≡Feᴵᴵ的电子分布(四方锥几何构型)。(b) 移除桥接硫原子后双≡Feᴵᴵ...Feᴵᴵ位点的电子分布(四面体几何构型)。(c) FeS₂Fe...Fe@FeS₂优化结构及二维自旋密度图(L:低自旋强度,H:高自旋强度)。(d) O₂在原始FeS₂表面5配位≡Feᴵᴵ位的端基吸附。(e) O₂Fe...Fe@FeS₂表面双4配位≡Feᴵᴵ...Feᴵᴵ位的桥连吸附(附差分电荷密度图)。(f) FeS₂Fe...Fe@FeS₂表面O₂解离及Feᴵⱽ=O形成的自由能变化(插图为表面Feᴵⱽ=O的三角双锥几何d电子分布)。

3 | Fe...Fe@FeS₂的综合表征。(a) 样品SEM图像。(b,c) FeS₂Fe...Fe@FeS₂HRTEM图像(白色矩形框标示模糊区域)。(d,e) FeS₂Fe...Fe@FeS₂HAADF-STEM图像(插图为理论模型,黑色表示硫空位)。(f,g) 对应伪彩色HAADF-STEM图像。(h,i) f,g白色箭头区原子强度线扫描。(j) FeS₂Fe...Fe@FeS₂1/χ–温度曲线(含μeff计算值)。(k) Fe 2p XPS谱。(l) Fe扩展XAFS谱傅里叶变换及双≡Feᴵᴵ...Feᴵᴵ位点形成示意图。

4 | 高自旋Feᴵⱽ=O活化甲烷的机理研究。(a) FeS₂Fe...Fe@FeS₂O₂-TPD谱。(b) 氧同位素交换质谱图及双≡Feᴵᴵ...Feᴵᴵ位点O₂解离/重组示意图。(c) Fe...Fe@FeS₂O₂活化/解离的低温EPR谱。(d) O₂处理后样品的⁵⁷Fe穆斯堡尔谱(实验值与拟合值)。(e) O₂处理样品的1/χ–温度曲线(含μeff计算值)。(f) EPR定量局域电子浓度及PMSO捕获的Feᴵⱽ=O生成量。(g) CH₄O₂在样品表面吸附的原位FTIR谱。(h) ≡Feᴵᴵ...Feᴵᴵ位点高自旋Feᴵⱽ=O选择性氧化CH₄示意图。

5| CH₄选择性氧化制CH₃OH(a) Fe...Fe@FeS₂体系液相产物分析。(b) 全氟己烷(PFH/水双溶剂反应器示意图。(c) 双溶剂体系CH₃OH产率/选择性。(d) Fe...Fe@FeS₂/O₂体系与其他气--固三相催化体系的TOF/选择性对比。(e) PFH/水体系中CH₄氧化的循环稳定性。(f) 同位素标记实验产物GC-MS分析。(g) DMPO-·CH₃加合物EPR谱。(h) 高自旋Feᴵⱽ=O吸附CH₄的理论模型(附差分电荷密度图)。(i) CH₄活化/氧化的自由能变化曲线。

总之,该研究证明,通过在黄铁矿表面构建双≡Feᴵᴵ...Feᴵᴵ≡位点,以O₂为氧化剂可合成具有酶反应活性的高自旋Feᴵⱽ=O物种。移除桥接硫原子形成的双位点通过桥连=Fe-O-O-Fe=中间体与O₂π*反键轨道有效作用,促进O-O键均裂生成高自旋表面Feᴵⱽ=O。其不对称扭曲配位环境降低晶体场分裂能,促使未成对电子占据高能d轨道。该高自旋表面Feᴵⱽ=O通过氧转移反应将CH₄高效转化为CH₃OHTOF=27.4 h⁻¹,选择性87.0%),性能超越多数环境O₂驱动体系及H₂O₂介导体系。该工作为高自旋表面Feᴵⱽ=O合成提供了新策略,并揭示了金属自旋态调控在非酶促甲烷活化中的重要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7HBXDjrxs4ubQ6ZXO1a9Q